《一场美食的奇幻之旅》的执笔者是罗伯特·戈特利布,他在文章中盛赞了林朝阳和《舌尖上的中国》。
文章这样写道:
将个人轶事丶历史故事以及文化见解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引领人们走入美食的世界,领略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风采。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出版与电视行业出品的美食文章丶节目浩如烟海,《舌尖上的中国》却独此一家,它是货真价实的杰作。
不仅撩拨着读者们的味蕾,更为所有人开启了一扇通往异域文化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深邃大门,永远的改变了我们对食物及其在人类生活结构中所处地位的认知。
《舌尖上的中国》在《纽约客》刊出最后一期,总编亲自撰文给予了专栏内容高度评价,代表了《纽约客》编辑部对这部作品的尊重。
而《舌尖上的中国》给《纽约客》的,则要更多。
专栏连载3个月,《纽约客》从6月份的平均销量96.3万份,到7月份单期销量破百万份,到8月份周均销量来到115.6万份,再到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三餐》连载,销量巅峰的127.8万份——
3个月内销量暴涨32%,对于某些报纸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头条的事,但对于《纽约客》这样的老牌杂志来说却不于难如登天。
违十年,《舌尖上的中国》将《纽约客》带回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盛世梦景这个盛世梦景虽无法与他们巅峰的五六十年代相比,但已经足够令所有《纽约客》的员工感到骄傲。
放眼美国期刊行业,没有哪家杂志能在行业普遍走下坡路的时候卖出如此逆天的销量增幅。
在期刊行业一潭死水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的横空出世,让《纽约客》
在美国文化界久违的发出了一声怒吼,为整个文化界所瞩目,为成百上千万的读者所瞩目。
如果说销量的增长代表的是读者对专栏内容的认可,那么《舌尖上的中国》
连载以来杂志GG费的增长,就是社会和文化界对《纽约客》杂志的认可,也是这份专栏对杂志品牌力加持的具象化体现。
按照《纽约客》商务部门的预估,《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力将为杂志带来上千万美元的GG费增量。
如果未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继续连载,影响力不断叠加,那么这个专栏品牌为《纽约客》带来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纽约客》给予《舌尖上的中国》和林朝阳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回馈,现在编辑部所有人唯一的期盼就是明年林朝阳能够如约带来新的专栏内容,这同样也是所有读者的盼望。
《舌尖上的中国》连载结束了,但影响力的余波仍在。
连载还未过半时,兰登书屋的芦安·瓦尔特就曾联系过林朝阳,想将专栏文章的出版权拿到手里,可林朝阳并未同意。
之后又陆续有多家美国出版社的邀约纷至遝来,联系林朝阳希望可以跟他合作,都被林朝阳一一拒绝。
早先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家聚会时,他答应朱迪斯·琼斯的话虽然有些玩笑性质,但林朝阳却未想过食言。
因而当朱迪斯·琼斯打来电话,有些志忑的询问他是否可以将《舌尖上的中国》交给她所在的克瑙夫出版社时,林朝阳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听到林朝阳干脆的决定,朱迪斯·琼斯大喜过望。
《舌尖上的中国》连载后在美国受到了巨大的欢迎,远超她的预料。
她在打电话之前已经做好了要经历艰难谈判,甚至是被拒绝的准备。
朱迪斯·琼斯怎么也没想到林朝阳竟然还记得他们那玩笑般的承诺,这让她内心充满感激。
午饭过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朱迪斯·琼斯的飞机落地香江。
一见面,她忍不住给了林朝阳一个热情的拥抱,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谢,
然后她才把身后的两位摄影师介绍给林朝阳。
朱迪斯·琼斯这次来香江专门带了两位摄影师乔和丹尼,都是常年和他们出版社合作的。
她以前做美食图书,里面少不了要放些美食图片,离不开摄影师的工作。
《舌尖上的中国》的调性较之一般的美食图书高了不少,单纯拍美食还不行按照朱迪斯的策划,她需要林朝阳在这本书里为美国读者们推荐几道既符合美国口味,又简单易学的菜肴,就像他之前展示的拍黄瓜那样,作为给读者们的小惊喜。
她甚至为这个栏目专门起了个名字一一林的选择。
听朱迪斯·琼斯说完这个名字,林朝阳一脸嫌弃,「你还不如叫『跟着林学家常菜』。」
「这个名字也不错!」
朱迪斯·琼斯没听出林朝阳的挖苦,主要是她以前给那些美食图书起的名字还不如这个。
「朱迪斯,我始终不理解,你们出版的那种东西为什么会卖的那么好?」林朝阳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朱迪斯·琼斯笑着说道:「林,你得明白,不是人人都是像你这样的艺术家!那些美食图书帮助许多从来没下过厨的人,实现了饮食自由。」
伸手不打笑脸人,朱迪斯·琼斯的恭维让林朝阳也不忍苛责。
「那个栏目就算了,我又不是什么名厨,没什么给读者展示的。」林朝阳说朱迪斯·琼斯本来还很为自己的这个策划骄傲,没想到被林朝阳如此不留情的给否了,她倍感失落。
「好吧,那我们明天就去内地。」
乔和丹尼来的任务除了拍摄林朝阳的厨艺,还要循着《舌尖上的中国》文章中的足迹,将那些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美食都拍上一遍。
朱迪斯·琼斯策划美食图书的一贯特色就是图文并茂。
这也是林朝阳对那些图书受欢迎感到不解的原因,明明就是教做菜的工具书,竟然可以卖出上百万份,他想来想去只能把这事归结为老美人均手残。
但这对他来说也是个好事,根据朱迪斯·琼斯浸淫这行二十多年,她认为《
舌尖上的中国》绝对具有超级畅销书的潜质,百万册只是起步。
毕竟它连载期间就已经受到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好评。
「太急了吧?你们可以在香江玩两天,让我尽个地主之谊。」林朝阳说。
「如果可以的话,我当然想享受一下旅程。不过我们得趁着专栏的热度还在,赶紧推出这本书。」
见朱迪斯·琼斯心意已决,林朝阳便没有再劝,几人边说着边走出机场上了车。
车子一路往半岛酒店开去,大高个丹尼看着后视镜说道:「那辆车好像一直在跟着我们。」
林朝阳瞥了一眼后视镜,「没关系,不需要担心。」
听他这么说,车上几人便没说什么。
等车子到酒店楼下,朱迪斯·琼斯才注意到不仅是后车,她们前面也有辆车子一同停了下来,车上各自下来了几个气质精悍的男人。
这些人看起来动作矫捷,眼神警惕,不时扫视着周边的情况,又不时放在林朝阳身上。
朱迪斯·琼斯三人回想刚才在机场时,好像也见过几人,只是当时并未在意。
看到朱迪斯·琼斯他们的眼神一直放在几个保镖身上,林朝阳笑着解释道:「香江这里偶尔会发生针对富人的绑架案,所以家里面雇了几个保镖。」
原来如此。
「咱们走吧。」林朝阳说。
三人和林朝阳步入酒店,临走还不忘看一眼那几个精悍的保镖,心中同时冒出了好奇。
林朝阳一个作家,得富到什么程度,才需要这么多保镖?
在酒店安顿好之后,朱迪斯·琼斯没有选择休息,而是跟林朝阳到酒店的咖啡厅聊起了《舌尖上的中国》更多的出版细节。
她所在的克瑙夫出版社规模远不如兰登书屋,但在美国文学界的名气却丝毫不输兰登书屋。
这家出版社由出版人克瑙夫夫妇创办并经营,曾经出版1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丶32位普立兹奖获得者以及18位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的著作。
为美国文学界发掘和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作家,比如加缪丶波伏娃丶辛克莱·刘易斯丶米沃什丶托马斯·曼·——
六十年代负责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妻子布兰奇·克瑙夫去世,布兰奇生前培养的编辑朱迪斯·琼斯接过了重任。
她凭借着编辑《安妮日记》一举成名,先后编辑了萨特丶约翰·厄普代克丶
安妮·泰勒丶兰斯顿·休斯等诸多名家的作品。
之后朱迪斯·琼斯又敏锐的将目光对准了饮食文化赛道,编辑出版的多部美食图书为克瑙夫出版社带来了巨额收益朱迪斯·琼斯本人也由此成为了克瑙夫出版社的中流砥柱。
这次出版《舌尖上的中国》,除了正常的编审程序,朱迪斯·琼斯还要带着乔和丹尼两位资深摄影师远赴国内拍摄素材,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到了晚上,陶玉书如约来到半岛酒店,和林朝阳夫妻二人以地主的身份宴请了朱迪斯·琼斯几人。
席间,陶玉书还向朱迪斯·琼斯讨教起了制作美食节目的经验。
这些年来朱迪斯·琼斯编辑美食图书,将许多美食作家推向了美国大众,因此也参与了一些电视台美食节目的制作,当过制作人和顾问,可谓经验丰富。
她还以为陶玉书是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跟陶玉书聊了不少美食节目制作的幕后心得,两人相谈甚欢。
直到第二天,朱迪斯·琼斯和乔丶丹尼准备往内地去,通关前等待的间隙她闲着无聊到书报摊上买了份报纸。
她一个美国人,中文报纸肯定看不懂,只能在为数不多的英文报纸挑选一下,选择了《南华早报》。
翻阅着《南华早报》,朱迪斯·琼斯一下子愣在那里,她仔细确认了一眼报纸照片上的人物,确定就是昨晚见过的陶玉书。
再看文章中的内容,赫然提到了陶玉书掌握着的几家上市公司,还是电视台星空卫视的董事局主席。
朱迪斯·琼斯满心意外,三家上市公司,即便规模小一点的,也应该有几亿美元的身家了,没想到林的妻子竟然如此富有,难怪他出行还有保镖陪同。
了解了陶玉书的身份,朱迪斯·琼斯瞬间又脑补出了一出浪荡才子与富家千金的戏码。
她的联想倒不过分,一般人很难想像以陶玉书的年纪能拥有现在这个数量级的财富。
送走了朱迪斯·琼斯几人,林朝阳打算给自己放几天假。
专栏连载结束,暂时告一段落。
小说他已经写完了,但写到后半段时他才想到了一个问题。
当初因为答应了芦安·瓦尔特的请求,所以在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就是全英文写作。
那么问题来了,他用中文写小说,引进到外国去需要专人翻译,现在用英文写小说,中文版谁来翻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发觉自己卡了个bug,林朝阳感觉痛不欲生,把写过的内容再写一遍,写小说丢过稿的人都应该能明白这种感受。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林朝阳接到几家国内出版社的出版邀约才想起来,《舌尖上的中国》现在也只有英文版稿件。
《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了美国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热烈追捧,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湾岛的媒体,7月末林朝阳才到岛内访问刮起了一阵旋风,
还引起了岛内文化界的一场大争论,
美国媒体上突然出现了有关于林朝阳的消息,他们自然十分敏感。
《纽约客》作为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知名度最高的文艺杂志,在湾岛内更拥有超越本土的美誉度。
这些媒体发现林朝阳的专栏文章竟然在美国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各家媒体顿时兴奋起来。
一窝蜂的将这一事件炒成了热门新闻,将林朝阳在湾岛掀起的热潮一路延续到了9月份。
香江媒体的反应速度比湾岛慢了点,但也紧随其后,连着一周多时间,几十家媒体报导。
内地媒体的反应是最慢的,直到9月份专栏连载都进入尾声了,新H社的驻美记者给国内提供了情况,然后一下子就不得了了!
在美国社会,亚裔一直是少数群体,很难获得主流人群的认可和欢迎,中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林朝阳竟然凭借着几篇专栏文章搅动如此风云,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国内的媒体看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透过别的渠道一了解,好家伙,不仅没有言过其实,反而略显保守,这还等什么?
宣传!必须大力的宣传!
一时之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全国数十家权威报纸铺天盖地的报导,让林朝阳结结实实的出了一次风头。
以前国内的读者光是听说林朝阳在外国受欢迎,但也没什么概念,这回各大媒体的报导让大家都有了直观的感受。
什么「带动杂志销量暴涨,打破10年记录」丶「拉动新增GG收益上千万美元」丶「主流权威杂志好评如潮」丶「广受知识分子阶层欢迎」」」」」
花样百出的新闻标题和内容,让读者们大开眼界,喷喷称奇。
如火如荼的新闻宣传持续了大半个月,至今仍为国内读者和文化界所津津乐道。
在新闻的热炒之下,两岸三地的出版社纷纷联系林朝阳希望可以出版《舌尖上的中国》。
但那些文章还没中文版呢,要出版也得由林朝阳先写出来才行。
他预估了一下小说和《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项工作的工作量,估计年前是轻松不得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写作时本身就要在脑子里先用中文转化成英文再写出来,要比完全的重头再来好那么一点。
所以林朝阳果断选择了给自己放几天假,先享受享受再说,至于那些催稿的,先让他们催着,虱子多了不愁。
如此悠闲的混了几天,时间已经来到11月。
在度过了最初的宣传热潮后,星空卫视的《亚洲偶像》沉寂了半个月的时间,最近几天报纸上关于这档节目的新闻又活跃了起来。
这些报导毫无疑问都是来自于「明报系」媒体,距离《亚洲偶像》上档还有一周时间,星空卫视和明报系的媒体再次开动了宣传的大船。
电视丶报纸丶杂志,眼下陶玉书所掌握的媒体力量几乎是香江独一档的,与无线电视台比起来也丝毫不逊色。
11月16日是周六,下午的星空卫视综艺部内充斥着一股严肃的气氛,除了因为今天老板陶玉书正在这里坐镇之外,还因为《亚洲偶像》即将在晚上8:00首播。
这档汇聚了整个电视台综艺部大半人手,投资5000万港元,耗时两个月打造的史上最贵综艺节目,终于要播出了。
此时的综艺部内,所有人心里都充满了紧张的情绪,有些人时不时的就会望向墙上的挂钟,或是看一眼腕上的手表,神色间藏着难言的焦灼感。
「史上最贵」这四个字的份量太重了,重的这两个月以来参与到这档综艺的所有人似乎都背上了沉重的锁。
他们太怕这档综艺失败了,怕观众不买帐,更怕老板亏本。
5000万的投入,上百人两个月的打造,如果失败,别说是节目负责人,就是栏目组的普通导播都不知道该怎样面对。
估计到时候,肯定要有一批人要承受老板的怒火被开了吧,有的人已经在内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当然,也有人心态乐观。
《亚洲偶像》的投入毋庸置疑是创纪录的大,但大家同样也付出了满腔的热忱。
这档节目破天荒的在亚洲范围内选择7座城市,耗费重金租借丶打造了7座摄影棚用来海选,这其中除了恢宏的气势,还有上百人的团队所投注的全部热情。
回想两个月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了这档节目兢兢业业丶不眠不休的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慨。
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没有理由失败!
临近节目播出,好像学生们即将迎接考试成绩的揭晓,员工们的心思各异,
心情七上八下,每个着落。
坐镇在这里的陶玉书神色沉静,从容不迫。
「林太!」
手下人递过来一份她要的调研报告,眼神一目十行的扫过去。这是近一个月来,香江市民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统计结果。
根据港府的要求,星空卫视不准向用户收费。
理论上来说,所有香江人都可以免费看星空卫视,但卫星电视与无线电视不同的是,它需要按照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才可以收看。
在陶玉书未收购之前,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安装价格是300港元,包含了天线丶解码器和安装费用。
而在她接手之后,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价格被降低至了100港元。
这个价格几乎就是天线的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钱,星空卫视如此让利给观众,
反应也很明显。
此前卫星电视开播了半年,本港的天线装机量仅有15万户,短短两个多月之后,本港天线装机量已经达到了33万户。
以户均4人来计算,星空卫视的覆盖人群已经达到了130万人,没办法跟无线和亚视这种免费的无线电视台比。
但已经超越了有线电视和无线收费电视两家电视台的规模。
调查报告上除了有新增装机用户,还有用户喜爱度调研,既然装天线,肯定是因为被电视节目所吸引。
在这份调研当中,还未播出的《亚洲偶像》成了观众最期待的节目,占比高达45.9%,断层式领先所有节目。
星空卫视虽然开播才半年多,但四个频道所有节目加在一起也足有64档,足见这个数据的含金量。
同时在新增装机用户当中,有近60%的观众装天线就是为了观看即将播出的《亚洲偶像》。
看到这个数字,陶玉书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别看她面如平湖,波澜不惊,但内心的焦虑只有自己知道。
星空卫视每年维持四个频道的卫星转发器费用就要1.2亿,自制和外采节目的费用估算至少8个亿,再算上其他乱七八糟的费用,整家电视台的运营成本,一年没有11亿是打不住的。
上半年电视台在李泽楷手上,投入了5个亿资金,但GG营收仅有1.5亿,这还是在卫星电视背靠和记黄埔的情况下。
电视台刚开播,落地区域仅有香江丶湾岛,影响力十分有限,GG商也不是傻子,入不敷出很正常。
真正让陶玉书压力巨大的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如果星空卫视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造血的能力,每年超过10亿的资金投入陶玉书恐怕也撑不了几年。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偶像》的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它当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很有象征意义,不仅影响到电视台接下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们的心气,当然也包括陶玉书这个老板的。
思绪翻涌着,陶玉书将调研报告还了回去,然后看了一眼时间,刚好是傍晚六点半。
她又走了两处,去看了看员工们的状态,挥之不去的紧张情绪弥漫在电视台内。
见此情景,陶玉书若有所思。
片刻后,她转头对伍美珍说:「下班吧。』
伍美珍愣了一下,「下班?」
今天《亚洲偶像》播出,这么重要的时候不在电视台坐镇,反而要回家?这着实不符合林太的一贯个性。
「愣着干什么?你还想在台里加班?」
伍美珍立马迈着小碎步跟上陶玉书的步伐,老板都说下班了,她可没有自愿加班的觉悟。
目送陶玉书的黑色平治车离开,伍美珍脸上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终于下班了!
今天跟林太来电视台,她的车还停在玉郎大厦那边,懒得回去取车,直接做巴士回家。
她到家的时候,家里人正在吃饭,惊喜的问:「今天下班这么早?」
「老板开恩!」
伍美珍心情愉快的回了一句,坐下吃饭,「兴仔呢?」
「周六嘛,跟女朋友去约会了。」母亲说完这句话,意犹未尽,正要开口说话,伍美珍已经察觉出事态不对,赶忙打断道:「埃,快八点了,快开电视!」
母亲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还没到七点半,就知道她是在故意岔开话题,忍不住念叨了起来。
「你马上都30了,不结婚好歹也要拍拖谈个恋爱。整天工作,赚得再多有什么用,到最后还不是孤家寡人?」
「我这不是工作忙嘛,有时间了肯定会找的。」
「你啊,眼光不要太高。」
「我要求不高,是个男的就行。」
「什么叫是个男的就行?」
时间在母女俩的崂叨与敷衍中一点点过去,时针指向八点,伍美珍的神色认真起来。
「老妈,《亚洲偶像》要播了,你先别说话!」
「什么偶像也得拍拖!」
母亲不满的嘟了一句,但还是停下了叨,将注意力放到电视上。